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在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表明了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高度重视,深刻论述了办好思政课的重大意义,并就如何办好思政课问题做出了一系列的重要论断,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既指明了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努力方向,也为广大思政课教师上了一堂生动的示范思政课。
自参加工作两年多来,我深刻感受到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和全讯官网建设,推出了一系列举措。校领导亲自讲授思政课,多次深入课堂听思政课,关心支持思政课教师发展,大力支持思政课教学改革,为我们创造条件搭建平台,营造了重视教学的良好氛围。与此同时,学院还大力支持教师参加各类教学比赛如省级“大练兵”比赛、课堂教学创新大赛等,鼓励教师参与各类学术会议并提供各类支持,以此提升了我们的职业素养。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深受鼓舞,更感到责任在肩。在教学中,必须贯彻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相统一”、“六个要”的指导要求,牢记上好思政课关系的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接下来,我将结合个人教学实践谈谈对于思政课的体悟。
坚持教学相长,实现共同进步。在近三年的实践中,我承担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势与政策》、《新中国史》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等课程的教学工作。思政课教学通常涉及的领域较多,范围较广,学科较为多元化。我们现在面对的是“00后”大学生,他们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的一代,相较于“90后”、“80后”,他们的视野更为开放,兴趣更为广泛,思想更为多元。这就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新的课题,那就是如何走近这批大学生,如何将他们吸引到课堂上。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贯彻教学相长的理念,要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了解学生所关注的“真问题”,并在课堂上通过讨论或辩论的方式解决他们思想上的困惑,打破部分学生对思政课是“洗脑”课程的思维定势,维持学生对于思政课程的“新鲜感”,增强他们的“获得感”,从而给与教师正向的、积极的反馈。这不仅能够使学生从课堂上受益,而且有助于激励教师勇担使命,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教学事业中。
用好“课堂+网络”,提升教学效果。一方面,要以理论课堂建设为根本,坚守课堂教学主渠道。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学院、不同专业学生思想和认知特点,创新授课形式,采取问题导入式、启发式、情境教学法等多种最新教学方法,用生动的语言、鲜活的案例吸引学生,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将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国家的大政方针等内容结合不同课程内容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中,这样对学生的思政教育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另一方面,要以网络课堂建设为补充,拓展思政教学空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网络凭借着其技术性、开放性、自主性等特征也赋予了高校思政课更多的施展空间。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创新教学方式,把教书育人的领域和影响拓展延伸到网络空间,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的有机结合,利用学习通网络平台创建在线课程,通过微视频、网文打造网络文化产品,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升了政策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善用社会课堂,创新育人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善用“大思政课”,“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讲”。这就要求教师要将理论课堂讲授与社会实践锻炼的有机结合,将思政课场域从“学校小课堂”延伸至“社会大课堂”,拓展思政课建设格局。教师应时刻关注社会热点,及时将国家政治盛事、经济社会大事、民生幸福要事等热点话题和事件转化为鲜活的教学素材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以实际案例讲授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同时,应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比如,将思政课实践教学和大学生理论宣讲、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结合起来;也可同相关单位如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图书馆等加强联系,获得他们的支持,建立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等等。以此打破理论与实际的壁垒,实现理论到实践的生动转化,从而让学生能够在具体可感的社会实践中进一步认识社会、积累经验、锤炼意志,并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将个人成长成才的目标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结合起来,并自觉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马孟庭 全讯新2网官网)